KO失眠|長者易陷「失眠+情緒病」惡性循環 治療需具針對性勿倚賴安眠藥

醫健人物

發布時間: 18 小時前

分享:

分享:

睡眠問題在長者身上頗為普遍,例如早醒、睡得少或難以入眠等。若情況持續,可能會對他們構成壓力,加上不少長者並不習慣與他人分享感受,負面情緒日積月累之下,有可能誘發抑鬱症。有老人科專科醫生指出,治療這類「失眠+情緒病」的長者個案時,應以減少使用安眠藥為大前提,現時亦有針對性的藥物,助他們及早走出「睡眠差、心情差」的惡性循環。

年屆80的張伯伯(化名)半年前開始性情大變,除了沒有動力處理日常大小事務,也變得容易發脾氣,家人擔心他患上認知障礙症,於是安排他入院接受檢查,怎料情況更差,出院後甚至持續失眠,心情也未有轉好。原來,張伯伯在留院期間,眼見隔鄰病床的長者身體非常虛弱,子女也相繼移民,擔心自己日後會步其後塵,鬱鬱不歡之下,負面情緒「爆煲」,連帶睡眠也受到影響。

長者失眠 不宜依賴安眠藥

老人科專科任展鵬醫生指出,長者較少主動向家人分享內心所想,既怕麻煩,也怕因求診而增加經濟負擔,結果令負面情緒持續累積,這些精神壓力繼而導致失眠,在兩者相互作用之下,患上抑鬱症及焦慮症的風險也較一般人高。

部份長者以為早醒、睡得少是年紀增長的正常狀況,但任醫生指,他們應留意這些狀況有否持續,例如一星期出現三次或以上、並維持多於三個月,或因此令日常生活及社交受影響,便應及早正視︰「睡眠有助於腦部新陳代謝,在睡覺時會清除腦部積聚之廢物。假如持續失眠,會令人難以集中精神、判斷力差,並可能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風險。」

很多失眠患者會選擇服用安眠藥,對長者而言又是否合適呢?任醫生認為,現時市面上有不同種類的安眠藥,副作用不一,擔心患者服用後會感到頭暈而在晚間跌倒骨折,劑量過多更會導致上癮甚或中毒,所以應要經醫生處方用藥,切勿自行胡亂服用。然而,針對長者的失眠問題,應該找出是生理或是心理原因所致,安眠藥只能解決短暫問題。

個人化方案 同時處理睡眠與情緒困擾

要找出長者失眠背後原因,臨床問症只是醫生採取的第一步,此法有助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,必要時還需要接受其他檢查,用以排除其他致病原因。治療上,任醫生建議可以透過調整睡眠環境及生活習慣,逐步改善睡眠質素,如果診斷出失眠伴隨著負面情緒,就要按長者身體狀況制定藥物方案。

「不少長者同時患其他慢性疾病,主診醫生在處方藥物時,應盡可能減少所需服用的藥物種類,減低病人所需承受的藥物副作用,並增加他們的用藥的依從性。假如患者同時受失眠及情緒病困擾,醫生可考慮處方調節褪黑色素受體的藥物,用作減少抑鬱徵狀,同時亦有助處理睡眠問題,減少對安眠藥的依賴;我們亦建議長者定期覆診,以監察病情進度。」任醫生說。

任醫生補充,假如長者平日較難入眠,應避免強迫自己停留在床上,不妨起身放鬆心情,例如聽音樂、閱讀及靜觀等,否則在床上輾轉反側,胡思亂想,反而另睡眠質素更差。

備注:任展鵬醫生提醒,治療失眠及情緒病有不同方案,各有其成效及副作用,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,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。

老人科專科 任展鵬醫生

撰文 : 任展鵬 老人科專科醫生

欄名 : 健康專家專欄